??
大暑好
今天我们说的是怎么在夏天里保暖??
康斯坦布尔《云》
夏天是一年里最热,也最容易着凉的时候。前些日子已经入了伏,极热之中,也有大雨时行,冷热交替里,天气多变幻。
今年的伏天会比往些年更长,也更潮湿闷热,趁着此时,有时候难免忍不住开始放松,吃冷饮、冰棍儿、冰西瓜……但实际上,到了夏天,我们的脾胃反而比较虚弱,最怕生冷了。在这天气里,如果贪凉太过,也是个麻烦事。
王羲之有几幅帖都是在说热天难过。比如“热日更甚。得书,知足下不堪之,同此无赖。早且乘凉,行欲往,迟散也”。他说天气很热的时候会懒怠,会想要很早的时候就去乘凉,不然再晚些,晨间的阴凉也四散了。
●北京这些天的天气,和这画儿里的雾气弥漫是一样一样的,十分潮湿闷热??
无论往时还是今日,人们都是怕热的,所以消夏从来都是长久的主题。
为了热日里的清凉,过去的人们也会想很多法子。夜里在玉枕纱橱里抱着竹夫人睡觉,有温凉伴着睡眠。耳畔要听得泉声,嘴里要有冰鉴雪泡水,裸袒青林中不算,还要以冰雪为床,才觉得有快意呢。
古人尚且如此,更遑论我们的现在,因为凉快是更容易得到的了,而且更甚——有更轻薄的衣裳,更可口的凉食,更大的游泳池,还有无处不在的空调。
但实际上,从中医养生、保护自己的角度,越热的时候,反倒越需要温养呢。
《理虚元鉴》里记:“夏防暑热,又防因暑取凉”。
夏天的太阳被称作毒日头,暑热,但也不能因为怕热就贪凉太过了,像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寒凉就是被提及最多次的一项禁忌。
●以前,他们的习惯总归是:树荫凉快,要有;扇子摇风,要有;但衣服都穿穿好,热茶捧在手里,再有书卷笔墨,就是夏日最自在的消遣了
其实,到了夏日,自然里的万物都是外热内寒之象。古人说,冬天的时候,外面天凉,但地底下是热的,井水是不凉的。夏天外面热,地表热气正蒸腾滚烫,但地下的井水却是冰凉的。
人体也是如此,我们的身体与这世间一样,自有平衡系统。遇到炎热时,它会排汗散热,来维持恒定的体温。如果为求凉爽,吃了太多冰凉的,或着风太多,确实损耗阳气,也伤脾胃。
当然,虽然老话一直苦口婆心,但毕竟“夏月不宜饮冷,何能全断”,西瓜、气泡水和冰淇淋,就好像春天的花朵,一年来一次,又哪里舍得错过。
所以,想要一时的尽兴与快意,也得温柔对待自己,要有“夏日的凉快”,也要为其尽心尽力,做好准备。
我们准备了几样夏日保暖的Tips,可以让身体为夏日做好功课,有戏耍和享受的乐趣,也可以有所节度,放心而长久??
↓
1
热香料
《遵生八笺·夏季摄生消息论》里也有记:“夏至后,夜半一阴生,宜服热物,兼服补肾汤药”。
过去人们夏日解暑的方子里,最常见到热性的食材与香料,譬如姜和紫苏,就是其中典型的二味。旨在消夏的同时,也发汗解表。
《遵生八笺》里记过一个“梅酱吃水方”,人逢夏天,出汗多,容易伤阴,中医里认为,酸味与甘甜味道合在一起,是可以“酸甘化阴”的,所以高濂为夏天记下这梅子酱的方子,里头还加了紫苏、姜丝,能解暑天干渴,也不伤脾胃。落到现下里,也是同样的道理,譬如闷煮凉瓜的时候,包括部分鱼虾海鲜,都可以放些紫苏,而汤水里有姜,也总是会吃得更安心、更舒服些。
梅酱吃水方
①用黄熟梅十斤,蒸烂去核
②将肉秤有几斤,每斤加盐三钱
③加紫苏干者一两,干姜丝二钱,甘草三钱,搅匀,日中大晒,待红黑色收起
④用时,加白豆仁、檀香些少,饴糖调匀,和水服,最解暑渴
2
克制生冷,饮食温暖
●《黄山八景图》局部清代石涛
关于夏天里的饮食,过去的说法是:“夏月伏阴在内,暖食尤宜”。还是上头说的那个道理,夏天的时候,人体与万物一样,热是外象,内里还是寒凉的,需要温暖。
在《遵生八笺》里,在“夏季摄生消息论”一篇中说,夏天的时候,我们的脾胃需要照料,要吃温暖的、具有发散作用的食物,要“饮食温暖,不令大饱”。所以一年最热的时间里,生冷的食物和饮料能免则免,也不吃得过于饱,油腻辛辣也要随着适量减少,不给此时的自己太多的负担。
另外,这样的季节里,游泳戏水是天大的乐趣,令人很难割舍。为了这样的时刻与心情,我们能够为身体做的功课是,备上热乎乎的姜枣茶,在游泳或戏水前后用热水泡泡脚,是不错的选择。
理中丸
吃了冰的,或者游完泳过后,除了喝姜水、泡热水澡,还可以适量吃一点理中丸。
理中丸的方子最早来自东汉时的《伤寒论》,当时的药物组成基本是纯阳的热药——人参、干姜、白术、甘草,一直沿用现在。
理中丸主要是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、腹泻和呕吐,手脚冰凉等情况,是温中健脾的一个方子。但凡是药物,孕妇、哺乳期的妈妈们、小朋友以及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、肝病、肾病比较严重的人,都要谨慎服用哦。
3
护住,护住
《老老恒言》里说:“夏虽极热时,必着葛布短半臂,以护其胸背。”
过去人们在夏天最热的时候,也会穿上护住胸背的衣服,可以轻薄,但也要有所掩护。
是的,夏天也是要保暖的,尤其是现下里,办公室、商场、餐厅、地铁……不少场所的空调风都吹得厉害,身上有很多地方都是需要护住,脖子、胸背、肚子、后腰、脚踝,都是保暖的重点。
像在我们脚的内侧,有很多人体非常重要的穴位,比如脾经的原穴太白,肾经的原穴太溪,还有肝肾脾的交会穴,还有三阴交,这些位置凹陷、肿满、长期受寒,就是个很麻烦的事。
现在流行裸脚踝,不穿袜子会比较好看,只是代价有点大。可以试试穿上长长的袜子护住,配上运动鞋或者凉鞋,如果衣服不适合穿袜子,也可以回家以后用热水泡脚,或者微微艾灸两三分钟三阴交到太溪一带。
夏天的时候,室内外温差都比较大,在热日头里出了一身汗,进了室内被空调凉风一吹,毛孔从张开到突然紧缩,汗没有出来,寒气包住了,会容易出现各种不舒服,胃口不好,烦躁,进而睡眠也不好,也容易咳嗽。所以出门的时候,宜准备上披肩、袜子、热水、暖包,避免冷热交替里就着了凉。
●脚踝是保暖的重要部位
●《北齐校书图》局部宋代摹本
4
睡觉不着凉风
我们的传统里,观念是夏天要避暑安居,所以行止坐卧处,也要多思量,于是也生出来了很多专门为夏日而设的布置。
譬如古人夏日休憩,虽然喜欢把床榻搬挪到通风的室外或亭内,但也会考虑到凉风吹至,会在枕旁设“枕屏”。白居易就曾在《貘屏赞》的序言里有,“予旧病头风,每寝息,常常以小屏卫其首。”
发觉天气开始热了,就会开始在房檐外支起障来,有时候甚至也不糊窗户纸,只是靠卷舒竹帘来作调节。黄庭坚和朋友说:“得此帘,则当去窗纸,甚凉矣。又虑风雨夜中冷,须得两帘于窗里,各阔五尺,长三尺七,以柿胶糊之。”有了这样的竹帘,窗户纸就不用了,特别凉快,但是又害怕风雨夜里会冷,会在窗户里头也设两块帘帐。其实都是在为如何能在夏日里,既消暑,又不因贪凉受寒想办法。
《外台秘要》中记:“夏不欲穷凉,亦不欲雾露星月下卧床。”对于现代人来说,已经不太会有露天睡觉的情况了,所以比较切实的建议是,晚上临睡前,最好先把房间温度降一降,不要开着空调睡,也最好不要在有穿堂风的房间睡觉,像黄庭坚那样,做好两手准备,是不错的选择呢。
●夏日时,古人常会挂起质量轻薄的帷,也就是诗里常见的“纱橱”或者“葛橱”,以避蚊虫,很轻薄,也可以取风凉,其实也就很像是我们现在的蚊帐
5
拥抱太阳
??
《黄帝内经》里说到夏三月的时候,有一句话,叫“无厌于日”。意思是不要去讨厌那个太阳。
因为到了夏天,人体是适宜发解的,所以到太阳底下去负暄,活动活动,发发汗,运动激发了阳气,也会使循环更通畅。现下我们都容易思虑太多,身体的能量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,其实身体的能量放够了,吃和睡也会更好的。
只是要留意避开阳光最烈的时候,傍晚或清晨出门去,到太阳底下去,让自己微微发热,不出大汗,也能够让身体保持很好的循环。
??
明代
钱穀《惠山煮泉图》局部
夏天里的凉有许多种样子,我们不主张往肚子里吃冰,或者吹在凉风里,但正如老舍先生说的,“没有天棚与冰箱,没有冰碗儿与八宝荷叶粥,大家也能感到夏天的可爱”。许多种凉意,是不需要以物理上实实在在的冷与热的能量交换获得的。
古人说,“夏季更宜调息静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热亦于吾心少减。”
心静自然凉虽然是老话,但我们还是觉得很有道理。夏天宜喜乐,情绪饱满,及时通泄,开阔心胸时,什么都不算什么。
不受凉的生凉大法
请君自行判断和取用??
↓
点香生凉法
有时候,我们体感上的热,与空气里的湿度不无关系。
可以试试点燃一根香,譬如含有沉香、檀香、苍术、佩兰、菖蒲的祛湿化浊香,天然的药香燃烧的时候温和行气,安神开窍,也净化空间,三伏天的闷湿燥热里,是醒脾化湿的利器,也是夏天可以让我们身生凉意的一个法子。
心静生凉法
白居易有两首诗,写着暑天儿里的心静生凉大法。
一首是《苦热题恒寂师禅室》:人人避暑走如狂,独有禅师不出房。可是禅房无热到,但能心静即身凉。
他是在说,夏天的时候,到处都是热的,禅师的房间也热,但他是觉得无碍的,因为心里很静,自然就觉得凉。
还有一首《消暑》:何以消烦暑,端坐一院中。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散热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
坐在院子里,身边没什么东西,只有窗下的清风。心静能助散热,就像房间空了自然就会生凉。
宋人温革的《琐碎集》里也有,说:避暑有妙法,不在泉石间。宁心无一事,便是清凉山。
饮茶生凉法
夏天喝到好喝的热茶,会让人感觉很舒适,微微发汗后,会觉得清凉放松。
有一首《七碗茶歌》,对夏天喝茶生凉讲得详实也舒畅:
一碗喉吻润,两碗破孤闷;三碗搜枯肠,唯有文字五千卷;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;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灵,七碗吃不得也,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
有树生凉法
唐代李白说“懒摇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”,宋代戴复古说“万松深处坐,六月午时凉”,在树林里,被树木包围着,满目的绿意,偶尔还能听到风吹过松林,不论坐卧都能感受到凉吧。
听泉生凉法
《唐书》里记载过一篇东罗马消夏的故事,其中这么说:拂菻之国盛暑,乃引水潜流,上通屋宇,机制巧密,惟闻屋上泉鸣,俄见四檐飞溜,悬波如瀑布,激气生凉。
拂菻国是古代的东罗马帝国。这里夏天炎热的时候,会用一种机巧装置,把水流引到房屋上,身在室内,能听到泉水流动,看到檐壁上瀑布飞溜,耳朵里听到,眼睛里看到,也会因为这泉水叮咚而感觉到清凉的意味。
看绿生凉法
在夏天,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。那些团扇大的叶片,长得密密层层,望去不留一线空隙,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。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,叶子之大,除了芭蕉以外,恐怕无过于梧桐了。芭蕉叶形状虽大,数目不多,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,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。梧桐叶虽不及它大,可是数目繁多。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,重董叠叠地挂着,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。窗前摆了几枝梧桐,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。
——丰子恺
??
关于夏天,小世界曾经整理过不少内容
夏天的食单,夏天的物事
夏天的画儿,夏天的树木
还有夏天的诗歌
点击图片
可以浏览这些内容
??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送给你今日份的清凉
手间的风景,让我们夏日作伴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最长的白天,夏至的不动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芒种
看到云的变幻,看到天空很蓝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芭蕉记
是你是你,快乐的雨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没有天棚与冰箱,没有冰碗儿与八宝荷叶粥,大家也能感到夏天的可爱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夏日炎炎,于是古人费劲设计了这些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这个月,我们钟爱的一座岛上鲜花盛开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一份食单,给认真吃饭的人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我们的画里,心里,平常日子里,总会有它在
▲点击图片,可以看:这些中国画里的水除了清凉,还让人想起时间的无限
-END-
文章、视频等内容为Lstudio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
合作
联系我们:Lstudio
VIP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