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s://m-mip.39.net/news/mipso_5341550.html
紫苏叶最早录于《名医别录》,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(或带嫩枝)。主产于江苏、浙江、河北。夏季采叶及带叶小枝为苏叶。秋收老茎为苏梗。紫苏气清香,味微辛。以色紫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炮制:生用。
[紫苏(包括紫苏叶和紫苏梗):发表散寒,发汗解表,理气宽中,理气安胎,解鱼蟹毒。用于风寒感冒表证,脾胃气滞,胎动不安,鱼蟹中毒,梅核气。苏叶长于发汗解表;苏梗长于理气宽中、理气安胎;苏子长于化痰止咳平喘。]
一、性味归经:辛,温。归肺、脾经。
二、功效应用:解表散寒,行气和胃(行气宽中),解鱼蟹毒。
紫苏的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。行气宽中,兼能理气安胎。尤善治风寒表证兼有脾胃气滞者。
1、解表散寒,用于风寒感冒(轻症可以单用),咳嗽呕恶。紫苏辛散性温,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,轻证可以单用,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。紫苏外能解表散寒,内能行气和胃,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。
1)风寒表证兼气滞,胸脘满闷、恶心呕逆。常配伍香附、陈皮等药,如香苏散。(苏叶的发汗能力不强,一般不单独使用。发汗能力:苏叶>苏梗)
2)风寒表证兼咳嗽痰多者与杏仁、桔梗等药同用,如杏苏散。
2、行气和胃(行气宽中),用于脾胃气滞(寒热皆可),妊娠呕吐,胎动不安。紫苏味辛能行,能行气以宽中除胀,和胃止呕,兼有理气安胎之功,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,恶心呕吐。
1)偏寒者,常与砂仁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。(紫苏+生姜,可温中散寒。)
2)偏热者,常与黄连、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。
3)若妊娠胎气上逆,胸闷呕吐,胎动不安,常与砂仁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。
4)治七情郁结,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,常与半夏、厚朴、茯苓等同用,如半夏厚朴汤。
3、解鱼蟹毒,紫苏叶能解鱼蟹毒,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,能和中解毒。可单用紫苏叶煎汤服,或配伍生姜、陈皮、藿香等药。
(螃蟹+生姜汁、紫苏叶→可暖胃,缓解螃蟹的寒性;紫苏叶气味芳香,也可以祛除鱼蟹的腥味。)
三、用法用量:煎服,5-10g,不宜久煎。鱼蟹中毒可用至30g。
四、使用注意:解表多用苏叶。行气、安胎多用苏梗。
紫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。性味辛,温;归肺、脾经。功能理气宽中,止痛,安胎。适用于胸膈痞闷,胃脘疼痛,嗳气呕吐,胎动不安。煎服,5~10g。
1、紫苏、荆芥、防风,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。其中,紫苏性温,发汗力强,又兼理气,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用;荆芥微温平和,生用长于散风,为发表散风通用药,又治风热感冒无汗或汗少者;防风微温而甘缓不峻,为治风通用之品,发汗力虽较弱而长于胜湿,凡外感表证无论寒热或夹湿与否均可投用。
2、紫苏又能理气宽中、安胎,解鱼蟹毒,治脾胃气滞、胸闷不舒、气滞胎动及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。荆芥生用又能透疹疗疮止痒,治麻疹不透、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;炒炭止血,治吐衄下血及崩漏。防风又能胜湿止痛,治风寒湿痹、头风头痛;祛风解痉,治破伤风、小儿惊风;炒用止泻;治肝郁侮脾之腹痛泄泻;炒炭止血,治肠风下血及崩漏。
3、古人用荆芥治产后冒风发痉,今人用防风排砷毒。
1、麻黄性温,善开宣肺气和透发毛窍,发汗平喘力强,风寒表实无汗或兼咳喘者当用。
2、桂枝辛甘温,发汗力虽不及麻黄,但长于助阳通脉,治风寒表实无汗和风寒表虚有汗均宜。
3、紫苏辛温,发汗力不及麻黄、桂枝,又兼理气、安胎,治风寒感冒兼胸闷咳嗽或脘腹胀满者宜投。
4、荆芥辛微温,善散风发表,药力平和,既治风寒感冒,又治风热感冒,汗多者慎用。
5、羌活辛苦温,作用雄烈,功善发散风寒,胜湿止痛,善治风寒感冒或感冒夹湿兼肩背肢节酸痛者。
木丹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