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的气味,藏在紫苏叶里

周日的时候,去了一趟南城的花卉市场。

一直在东边住着,我平常基本都是去使馆区那几个花市。去得多了,也有一两个相熟的老板,一照面就是熟人式的打招呼方式:“嘿,来啦。”

虽然老板人挺实诚,但总去,也觉得有点审美疲劳,还是想去其他花市看看。

南城这个花市在一个大立交桥的边角上,我从前只去过一次,凭记忆找着了。

一进花市的门,湿润的空气立刻扑在脸上,这空气里有植物和泥土的气味,是香味吗,或许说是清新的气味更恰当些。

春天的花市显得格外生机勃勃,每条通道里都挤满了人。

大型的树苗们总让人心里生起拥有一个院子的梦想,自己种果树,种花,搭花架,夏天在葡萄藤下乘凉喝茶,读书,招待朋友,一起讲讲别人坏话。

春天啊,春天在哪里,春天就在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朵花的呼吸里。

卖多肉植物的摊位永远不缺围观的人,别看大家挑挑拣拣的,最后总会买一两个,小小的,便宜又好养,老板们总会告诉你,不用管它,少浇水就行。

我买了两个小多肉,路过鲜花摊位时又买了几束鲜花,这趟出行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。

没想到,有几个摊位卖果蔬苗,我蹲下身子逐个看过去,小黄瓜,小青椒,小西红柿,小白菜,香葱……

转过身去,我看到了紫苏。

“我想买这个,”我对同去的朋友说,“没想到会在这儿看到紫苏。”

“你家的绿植够多了,再买就放不下了。”

“这不是绿植呀,”我想了想:“你不是南方人,不理解也正常。我们湖南做菜很爱放紫苏。”

有一阵子,因为很难在北京的超市里买到紫苏,我买菜时从来不买鱼。

朋友觉得这很矫情,做鱼有葱丝和姜丝不就够了吗?

要说够呢,确实也是够了,但煮鱼汤时要扔几片紫苏进去,好像是我的执念。没有放紫苏煮出来的鱼汤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前两年每次回长沙,都会去菜场买很多紫苏。在家里阳台上铺几张报纸,晒干,用保鲜袋装好,带回北京。

晒干了的紫苏叶香味当然淡了许多。有几次,我气鼓鼓的打电话给妈妈说,煮汤一点也不香,只能炒菜的时候用。

那怎么办呢,我妈在电话那头也很为难,那我给你寄些新鲜的过去?可是会坏掉呀。

不要了,不要了,好麻烦。

挂掉电话之后,我莫名其妙的觉得有些委屈,肯定不是怪妈妈,可是怪谁呢,我自己也并不知道。

我小时候住在院子里,都是八十年代的老房子。楼下有几块小小的地,有些老人在地里种花,更多的是种菜。

每一户人家都互相认识,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同年级的同学,有的甚至是同班。

有时候谁家做饭缺点儿什么,就打开窗户冲对面喊“XXX,借你家几根葱哈”,没有人会觉得你这是在占便宜,没有人觉得你应该给我钱。

我们家一煮鱼,我妈就叫我,葛婉仪,你下去扯几片紫苏上来。

那几丛紫苏是谁家种的,到今天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(它好像并没有明确的主人家),但它留在我手上的那种香味——那种我形容不好的特殊芳香,一直到这么多年以后,我仿佛还能闻到。

上个月,我一个发小来北京出差,跟两位老同学吃过饭之后给我发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zisugenga.com/zgdf/6667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