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代诸子百家,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留下的著作中,有一篇非常有名的《说难》,是关于游说的。他对游说的艰难与危险认知十分深刻,他说,游说之难,难的并不是自己没有深刻的观点学识,也不是因为自己不能把想说的表达出来,更不是因为害怕说出有所保留,难的是无法真正知道对方心里的想法,从而让自己的表达正合其心意、能够被其采纳。这或许也是古往今来困扰无数人的艰难风险。?韩非子意识到这种因为无法了解对方心意,而进行游说的危险;然而,针对这一点他所做的仍然是在用尽办法啊去解决这个难题,想破脑袋要让对方被自己的游说打动,采纳自己的意见。韩非很幸运,遇到一个仰慕赏识他才华的人,就是秦王嬴政。秦王的丞相李斯是韩非的同门,秦王通过李斯请到韩非去到秦国,奉为上宾,向他咨询了很多问题。或许是太渴望被秦王任用,韩非畅所欲言,为秦王提供了许多争霸天下的思路,秦王听后更是大为赞叹。然而韩非子的建议在当时或许太过激进,秦王暂且搁置未用,正准备把韩非送回韩国;丞相李斯嫉妒韩非的才华,害怕韩非未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,对秦王说,韩非是韩国人,如果把他送回去,以他的才能不能为大王所用,有朝一日,一定会成为秦国吞并韩国的阻力。于是秦王把韩非扣留在韩国。李斯挑拨,暗示韩非秦王要杀他,给韩非送来了毒酒,韩非喝下毒酒自杀身亡。?或许是太想被秦王赏识任用,韩非子在对秦王的建议中说了许多计谋,这些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法家思想之幽深冷酷,对任何有一点良知善念的人来说,也许都是一种冲击和挑战。嬴政要统一天下,他的确需要法家的思想为武器,韩非子说到了秦王心里;然而他在说的同时,也让秦王看到了他的可怕之处,这个可怕之处来自法家思想的极端,来自于韩非言论中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残酷,那么对于秦王来说,韩非子除了是谋士更是一个危险分子。如果秦王不用韩非,韩非为他人所用,这套理论学说势必成为秦国的巨大威胁。凡事都有两面性,当一个人为了得到什么而不择手段、无所不用其极的求取时,在正面看来或许是在为得到而努力,但硬币的反面确是不择手段、无所不用其极的负面:偏离正道越远,他给自己招致的灾祸隐患就越大。韩非不是死于游说的艰难,他是死于太想说服对方,试图迎合取悦满足对方的需求,以至于偏离正道、充分暴露其思想中的人性之恶,最终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,死于非命。?后来到了汉朝,有人问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扬雄,为什么韩非自己作了《说难》却最终死于游说,难道真的是因为游说的艰难是其死因吗?扬雄说,君子动之以礼、止于应当、合道义则进、违背道义则退,这些都做到了又哪里需要担心不合对方心意?如果总是担心不能取悦于方、符合对方心意,那么的确会做出像无所不用其极的事情来。(君子以礼动,以义止、合则进、否则退,确乎不忧其不合也。夫说人而忧其不合,则亦无所不至矣。)??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擒获后,在服侍吴王夫差期间,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,他的谋臣范蠡曾经给他出国一个馊主意:品尝夫差的大便,帮夫差辨别病情。越王勾践忍辱负重,按照范蠡说的做了。后来勾践果然成功取得夫差信任,回到越国卧薪尝胆,而后兴兵伐吴,灭掉吴国。范蠡(音礼)在勾践复仇复国成功后,却马上找理由颠儿了。因为范蠡知道,自己以前出的那些主意,对复仇者勾践来说的确非常好用,但是对于复仇之后、成功回到人生巅峰的勾践来说,这些方法会让他在想起时一定深感屈辱,并由此产生对自己的怨恨,于是范蠡带着西施离开勾践化名隐居起来,得以善终。而另一个与范蠡一起辅佐勾践的文种不相信勾践会这么对自己,没有听从范蠡劝告,一直留在勾践身边,后来果然如范蠡所料文种被勾践赐死。至于赐死的方式:正是文种曾经给勾践出的主意。勾践把文种叫到身边,丢给他一把剑对文种说:您曾经给我出了9种极神秒的对付吴国的方法,我只用三条就灭掉了吴国,现在还有六条没用。要么你带着你到我们先王那去,帮他用这六条计策对付吴国先王吧。然后文种就被勾践刺死了。文种对勾践忠心耿耿,出的主意于勾践有利,然而尚且因极端偏激而受其反噬,付出生命的代价,更何况韩非子那些可能无所不用其极的阴谋算法。最后将他拖入死亡深渊的,不是游说之难,而是他自己的偏离正道之心。那位汉朝人接着问扬雄:韩非子担心的是游说不能符合对方心意吧,这样也不对吗?扬雄回答:游说的内容不能合乎道义,是应该担心的;如果合乎正道而不能符合对方心意,又有什么好担心的。(说由不道,忧也;由道而不合,非忧也。)?正道是衡量一切的标准,那么如果自己的所说所为合乎正道,这么做就一定是对的,此时无论对方是否认同是否接受,也无需畏惧和怀疑。如果对方也能够认同,合乎正道,皆大欢喜;而如果不能认同,否认拒绝,这是他的问题,而不是你的问题。相反,为了迎合对方,而偏离正道,即使眼前可以获取一时的利益,之后很难不受到偏离正道所带来的惩罚与祸患。因为世间的相生相克法则,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,一定有它的两面性,人在做事的时候,满心满眼为了实现目地动机,而与此同时出现的另一面就是它带来的反效果;在为了实现目地动机而发出一个动作的同时,也必将承受这个动作的反效果带来的一切。?孔子说,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又说,邦有道则任,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。因为正道是天地万物的标准,是衡量一切的法则,他选择笃信正道,绝不偏离,那么如果生逢天下有道,则积极入世,践行正道;如果天下无正道,则绝不苟合,不做偏废正道的事。因为,评价判断好坏、衡量生命能量高低的,自始至终都是正道;无论什么情况下,符合顺应正道,则必生生不息,违背失于正道者,则难免于受诸天谴,以至于招致后患无穷。?言行不由道,忧之;由道而不合于众人,非忧也;自己的动机言行不合乎正道该担心;自己的动机言行合乎正道而众人非议,没什么好担心的。七政四余基础课年9月课程正在火热报名中,了解详情点击链接:七政四余基础课年9月开课信息介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