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苏叶
药材来源
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。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桂荏、白苏、赤苏、红苏、黑苏、白紫苏、青苏等。
辛温。归肺、脾经。
解表散寒,行气和胃,安胎,解鱼蟹毒。用于风寒感冒,咳嗽呕恶,妊娠呕吐,鱼蟹中毒。
5?10g。
叶片多皱缩卷曲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4?11cm,宽2.5?9cm。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?7cm,紫色或紫绿色。质脆。带嫩枝者,枝的直径2?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以叶片完整、色紫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下气,除寒中。”
《药性本草》:“以生食作羹,杀一切鱼肉毒。”
《本草蒙筌》:“发表解肌,疗伤风寒甚捷;开胃下食,治胀满易差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:“解肌发表,散风寒,行气宽中,消痰利肺,和血,温中,止痛,定喘,安胎,解鱼蟹毒,治蛇犬伤。
《本草正义》:“紫苏芳香气烈…外开皮毛,泄肺气通理。上则通鼻塞,清头目,为风寒外感灵药。中则开胸膈,脾胃,宣化痰饮,解郁结而利气滞。”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李中梓:味甘、辛,性温,无毒,入肺、脾二经。叶能发汗散表,温胃和中,除头痛、肢节痛,双面紫者佳。不敢用麻黄者,以此代之。辛走肺,甘走脾。
《本草经解》叶天士:气温,味辛,无毒。主下气,除寒中。紫苏气温,禀天春和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辛无毒,得地西方之金味,入手太阴肺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肺主气而属金,金寒则不能行下降之令;紫苏辛温温肺,肺温则下降,所以下气。脾为中州太阴经也,肺亦太阴,肺温则脾寒亦除,故除寒中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:味辛、入手太阴肺经。降冲逆而驱浊,消凝滞而散结。
《玉楸药解》黄元御:味辛,微温,入手太阴肺经。温肺降逆,止喘定嗽。紫苏辛温下气,治咳逆痰喘、呕吐饮食,利膈通肠,破结消癥。兼驱腰膝湿气。解蟹毒。
1.配砂仁:苏叶、砂仁皆味辛,性温。辛散温通,芳香理气,善理脾胃气滞。凡妊娠中虚气滞者用之最宜。
2.配人参:苏叶辛温解表,人参甘温补脾肺之气,二药配伍,可以治疗气虚外感。
3.配藿香:二药均具有芳香辛散而不峻烈、微温化湿而不燥热的特点,散邪辟恶,理气化湿,常相须为用,治暑月外感风寒,内伤生冷,恶寒发热,头痛身痛,脘腹痞满,呕恶泄泻等。
4.配黄连:治湿热呕吐不止。黄连大苦大寒,苦能燥湿,寒能清热,为治湿火郁结之主药。苏叶芳香化湿,行气宽中。对胃家湿热,胃气上逆者,可二药合用,清胃热,化湿浊,使热清湿化,胃中安和。
5.配葛根:二药均轻扬升散,为解表之药。苏叶兼以芳香化湿,葛根兼以生津止渴。两者常配伍治湿热病。
紫苏生姜红枣汤
功效:暖胃散寒,助消化。
鲜紫苏叶10克,生姜3块,红枣15克。将红枣在清水里洗净,然后去掉枣核,姜切片,鲜紫苏叶切成丝,与姜片、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沙锅里用大火煮,锅开以后改用小火炖30分钟。然后将紫苏叶、姜片捞出来,继续用小火煮15分钟。
香菜紫苏葱白汤
功效:解表散寒。
香菜6克,紫苏叶10克,葱白5根。以上材料加水煎汤饮。可加少许红糖调味。本品辛温发散,可用于感冒风寒的轻症。
凉拌紫苏叶
功效:发表,散寒,理气。
紫苏嫩叶克,盐、味精、酱油、香油各适量。将紫苏叶洗净,入沸水锅内炉透,捞出洗净,挤干水分,切段放盘内,加入盐、味精、酱油、香油,拌匀即成。本品适用于感冒风寒、恶寒发热、咳嗽、气喘、胸腹胀满等病症。健康人食用能强身健体、泽肤、润肤、明目而健美。
紫苏粥
功效:健胃解暑。
粳米克,紫苏叶15克。红糖适量。将粳米煮稀粥,粥成入紫苏叶稍煮,加入红糖撹匀即成。
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。具有降气,消痰,平喘,润肠的功效。主治痰壅气逆,咳嗽气喘,肠燥便秘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