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讲紫苏

作者:周水金

引子:苏叶,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植物,既可以作为食物,又可以作为药物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紫苏嫩时有叶,和蔬茹之,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,夏月作熟汤饮之”,可见紫苏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很常见。中国人用紫苏烹制各种菜肴,常佐鱼蟹食用,烹制的菜肴包括紫苏干烧鱼、紫苏鸭、紫苏炒田螺等。

紫苏饮

紫苏饮,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饮料,最早载于宋代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中,是一种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的饮料。周密在宋亡后居于武林,也就是今天的杭州,在回忆中书写南宋的光景,从朝廷典章到市肆小吃,莫不毕具。紫苏饮就是当时杭州街市上流行的饮料。据《广群芳谱》里记载,宋仁宗时曾经命翰林院评定汤饮的高下,紫苏饮被评为第一,可见宋时的流行程度。除了做菜、煮饮料之外,紫苏的另一大作用就是零食和酒类的调料,比如明代宋诩在《竹屿山房杂部》中提到的“餹紫苏梅”,跟现在我们吃的零食紫苏梅,做法一模一样,也许更为精致一点:整个制作过程中不放防腐剂,并且使用的原料不是糖精,而是红糖。紫苏梅酒,则是在梅酒中添加了紫苏叶,使得梅酒的颜色变成好看的酡红,并增添了紫苏特有的香味。

功效

苏叶分紫苏和白苏,外形相似,一个叶为紫红色,一个叶为青白色,功效相似,但白苏功效不及紫苏,现作为常用的中药,一般以紫苏入药。还记得孩提时期,我和外婆外公一起生活,每当伤风感冒,外婆便拿出备好的干的紫苏全草,加生姜煎水给我喝,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苏汤下肚,汗出烧退、咳止痰除、胃口大开。

其实外婆拿出来的紫苏全草,是包含了三种中药。紫苏的叶子,称为紫苏叶,结的果实叫紫苏子,紫苏的茎,是苏梗。他们的功效是不一样的。

紫苏叶,有解表散寒、行气和胃的功能,主治风寒感冒、咳嗽、胸腹胀满,恶心呕吐等症;苏梗,可解表,有行气宽中的作用;苏子,有镇咳平喘、祛痰的功能。紫苏还有一个特别的作用,解鱼蟹毒,所以很多地方在烹饪鱼虾蟹的时候,会放点紫苏叶子,作为作料,一方面可以提鲜,一方面是为了预防过敏反应。我在临床上处理因吃鱼虾蟹过敏的病人时,一般在辨证论治处方的基础上,重用紫苏叶。苏梗,行气宽中,如果是感冒后,有腹胀或胃胀的情况,可以加入使用。苏子,味辛,性温。归肺经。功效降气消痰、止咳平喘、润肠。有一个著名的处方三子养心汤,为祛痰剂,具有温肺化痰,降气消食之功效。里面就有紫苏子。

临床使用

紫苏能治风寒感冒

紫苏有治疗风寒感冒的作用,紫苏辛温,可以发散、解表、祛寒。《本草纲目》上说,紫苏能“行气宽中,清痰利肺,和血,温中,止痛,定喘。”从这里可以看出,紫苏有散寒解表、宣肺化痰、理气和中的作用,所以它能治风寒感冒,兼有咳嗽、痰喘、或有胃寒疼痛。

中医认为感冒,因四时不同,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。概括起来,风寒感冒的特点是:恶寒重、发热轻、身上没有汗、头疼、身疼、鼻流清涕,脉象特征为脉浮。紫苏用于治疗感冒,在春夏秋三季可购买新鲜的紫苏叶。还可以拿紫苏跟薄荷或其他的时蔬凉拌食用,这样既能药食两用,也能对感冒轻症有治疗的作用。若想不受季节的影响,可选择购买紫苏的干品,作家居常备。为预防和治疗轻症,可以直接以干品紫苏取代茶饮,推荐大家“紫苏姜糖茶”,做法是:用紫苏、生姜、红糖煮食。

治疗孩子感冒的药膳推荐,有“紫苏红枣粥”,以紫苏叶、粳米、红枣熬成米粥,取红枣和粳米和胃,以紫苏散寒解表、理气宽中,小孩因为脾胃虚弱,感冒常伴有“夹食”的问题,这是一道很好的药膳。

紫苏能治鱼蟹中毒

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到“治鱼蟹中毒:紫苏煮汁饮之。”西汉的歌赋有“鲤鱼片缀紫苏”和明代文献记载“(紫苏)叶可生食,与鱼做羹味佳”,通过历代文献可查证,紫苏对鱼蟹中毒确有妙效。

紫苏其他妙用

在中医角度,紫苏和其他辛香类药材一样,具有芳香疏泄,发散解表的作用,而芳香能够辟晦、化浊,因此有除陈腐之气的作用,鲜品嚼服可以缓解口臭、治疗一些慢性牙周疾病。除口臭可以,还可以止打嗝、理气安胎、止孕吐。

紫苏食用的注意事项

为了更好地发挥紫苏的疗效,单独烹饪时间不宜超过三分钟,一般中药煎煮要配合药材的性质,紫苏属于解表药、含挥发油,需要减少煎煮的时间,否则会影响它的药效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血虚者和气虚者不宜过多食用紫苏,因为二者都是虚症,当补。中医说的气虚者,动则喘乏、疲乏倦怠、饮食减少、大便溏泄、不耐疲劳、容易患病、抵抗力低下;血虚者,面色萎黄、口唇色淡、心悸心慌。因此气虚补气、血虚补血。

而紫苏性质发汗解表,而中医认为血汗同源,若血虚再发汗则伤阴耗血、伤气阻阳,所以气虚血虚者,一般没有表症不得用发汗药。而是否二者在得风寒感冒的时候就不能使用紫苏呢?气虚的人需要益气解表,参苏丸就是为气虚风寒者专设,在使用紫苏的同时要配合党参等补气药使用即可。

周水金

享受阅读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zisugenga.com/zgyj/7071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