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微信群 http://nvrenjkw.com/nxzx/4234.html《次韵志归十首》宋·方回解语莺能巧,交飞蝶许狂。苔纹深碧毯,榴靥竞红妆。粗已成幽圃,犹当筑小堂。未妨无暑药,熟水紫苏香。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意境悠远的闲居生活画面:院子里鸟鸣婉转悠扬,花丛中蝶舞翩跹。青苔将小路装点成碧绿的地毯,石榴花竞相开放,如同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女子一般。园圃的大体样貌已经完成,还准备建造一处小草堂。闲居在此处,无需担心没有防暑的必备药材,院子里的紫苏拿来煮一煮,芳香四溢,用来代茶饮,就能令暑气不侵。诗文中闲情逸致、随性悠然的情境跃然眼前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紫苏熟水到今天也是夏季防暑降温的佳品。在很多农村人家的院子里、田野间经常可以看到紫苏的身影。它的叶片呈卵形,叶面呈紫红色,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;也有的叶子表面绿色,叶背面紫红或紫绿色。新鲜的紫苏茎是四棱方柱形的,很有特点。相传它因植株色紫,且服用后能使人腹中舒服,原名是“紫舒”,后来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苏,舒畅也。苏性舒畅,行气和血,故谓之苏。”慢慢的入药用就写作紫苏了。紫苏自古以来就是药食两用的佳品。紫苏叶子叫“苏叶”,是解表除风的要药;茎叫“苏梗”,能够理气宽中、止痛安胎;种子叫“苏子”,可化痰降气、平喘润肠;全草叫“全苏”,为治疗胃肠型感冒的常用药。除去药用价值,餐桌上也时常能见到紫苏的身影。紫苏嫩叶可以直接吃,紫苏和梅子可以做酱,紫苏种子磨碎可以代替芝麻酱,紫苏能做饺子馅、挂糊炸紫苏叶、紫苏杂鱼汤、粘饽饽的防粘层、紫苏枳椇子醒酒汤、紫苏咸菜等,不一而足。此外,各地还有紫苏炒田螺、苏盐贴饼、紫苏百合炒羊肉等特色美食,可见紫苏的药用功效和食用价值,早已众所周知。紫苏解鱼蟹之毒的发现,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。相传,华佗在湖滨采药时,见到一头水獭捕捉到一只大螃蟹,吃完之后就躺在地上不能动弹,疑似中毒之状。一只老水獭叼来一些紫色的野草,中毒水獭缓缓将野草吃下,少顷竟翻身站起,恢复如初。华佗对这两个小动物的“解毒自救”行为十分好奇,他追寻水獭的踪迹,在附近的杂草丛中找到了“紫苏”。当然,这只是说明紫苏药用功效的小故事,毕竟名医“代言”药物药效更有说服力。事实上,紫苏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少于年,要早于华佗生活的时代数百年之久。这个小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,在我国中药的发现和利用是有发展和传承的。中医、中药自古及今都不曾固步自封,而是具有生命力的、发展的传统医学。下面再具体介绍一下紫苏及紫苏的附属药物。主药:紫苏紫苏(苏叶、苏子叶)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皱紫苏的叶子。全国各地均有种植,每年7~9月采收地上部分叶子,阴干入药。性味:辛,温。归经:归肺经、脾经。功效:发表散寒、行气宽中、解鱼蟹毒。应用:1、用于感冒风寒、发热恶寒、头痛鼻塞、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。2、用于脾胃气滞、胸闷、呕吐之证。本品具行气宽中、和胃止呕功效。3、用于妊娠呕吐、胸腹满闷,有止呕、安胎的效果。4、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、吐泻,煎服。注意:温病及气虚者忌服,紫苏质轻叶嫩,入药不宜久煎。《滇南本草》:“发汗,解伤风头痛,消痰,定吼喘。”《本草纲目》:“解肌发表,散风寒。行气宽中,消痰利肺。和血温中,止痛,定喘,安胎。”附药:苏子苏子是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生用或微炒,用时捣碎。性味:辛,温。归经:归肺经、大肠经。功效: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。应用:1、苏子有降气消痰、止咳平喘之功。常与白芥子、莱菔子同用,如三子养亲汤。2、苏子有润肠通便的功效。常与火麻仁、瓜蒌仁、杏仁等同用。《别录》:“主下气,除寒温中。”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止嗽,润心肺,消痰气。”另:同科植物白苏的种子(入药称玉苏子),亦有同样功效。附药:苏梗苏梗为紫苏或白苏的茎。性味:辛、甘,微温。归经:归肺经、脾经、胃经。功效:能宽胸利膈、顺气安胎。应用:适用于胸腹气滞、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、腹胁胀痛等证。
《本草蒙筌》:“下诸气略缓,体稍虚者用宜。”
《本草崇原》:“主宽中行气,消饮食,化痰涎。治噎膈反胃,止心腹痛。”
《药品化义》:“苏梗,能使郁滞上下宣行,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。”
正所谓:紫苏叶辛,风寒发表,梗下诸气,消除胀满。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明薇